- 热门职位
- 热门地点
- 地区招聘
五歌原创/文学史
温馨提示:本文约5000字,阅读需要20分钟。
苏州是一座历史悠久的中国名城。再加上官僚、名门望族的集中,其文化历史底蕴极为深厚。
常州虽然是一个县级市,但由于2000年来的地级机构的存在以及地处江南,它也是一座具有相当历史文化遗产的城市。
无锡虽然地名最古老,但一直是一个县。即使经济比较富裕,也只是一个县而已。与苏州、常州相比,其历史文化底蕴无疑是最弱的。
苏锡常历史所造成的文化格局特征非常明显,也给日后的苏锡常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很多地方在谈到当地的历史文化优势时,都会用到一个词:人杰地灵。如果用这个词来形容苏希裳,那是再恰当不过了。
苏锡常是古苟国的核心地区。地理和历史形成的吴文化最鲜明的特点是:智慧、灵活、宽容、开放。
苏、武、常的一个重要地理条件是毗邻湖、江、海,素有江南水乡之称。吴地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富;水是吴人的血液和生命,也是吴人智慧的源泉……由于太湖、江河、大海的交融、结合,吴国的水具有丰富的内涵,具有流动、变化、适应、契合、连接、相容、博大、势头、积累、聚合、奔腾等特点。
苏锡昌的乡土文化品格是悟性醇厚、求变进取、机智多变、善于审时度势、抓住机遇、知进退,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褚水的气质和品格。包容、开放、善于吸收、追求理解也是水的重要品质,在无棣的文化品格中也表现得十分突出。
孔子曰:“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苏、西昌、常地区有山有水,水脉十分丰富。山虽不大,但景色秀丽,郁郁葱葱。因此,这一带的人往往都是仁慈而聪明的,而且是智仁兼备的。无论是在古代中国还是在当代中国,苏、武、昌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是非常先进的。除了地理环境之外,无疑还有人文因素。善良可以让人心胸宽广。智慧可以帮助人们超越和创新。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人才辈出,故有“吴氏人才辈出”之说。以中国古代科举历史为例,整个科举时代共产生了596名(也有说674名)文状元,其中武帝状元占总数的1/3以上。明代全国第一状元90人,江浙地区37人(浙江18人,江苏16人),占41%。苏州府有8人,占9%。清代文学士共有114人,其中江苏省49人,占43%,其中苏南地区47人,徐州、宝应各1人。从当代院士情况看,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两院共有院士1390人,其中江浙两省院士总数为564人,占比41%。其中,江苏院士306人,其中苏、武昌、常、镇宁院士295人,占江苏院士总数的96%。
状元和状元身穿红马,骑着马。
科举时期,苏州府是状元高产的高地。共有状元四十七人,其中吴状元四人。他们是唐代的五人:桂仁少、桂仁泽、桂安、桂一、桂喜。宋代七人:朱启宗、黄友、韦景、周祜、刘必成、魏汝贤、阮登丙;明代9人:石盘、吴宽、毛诚、朱西洲、顾鼎臣、沉坤、沈世行、陈大猷、文震孟;清代26人:孙承恩、徐元文、苗童、韩述、彭定秋、桂云苏、卢肯堂、王毅、王士臣、徐道章、王应泉、彭奇峰、毕渊、张树勋、陈处哲、钱奇、史云宇、潘世恩、吴廷辰、吴新中、吴中军、卢增祥、翁同和、翁增源、洪军、卢润祥。据同治《苏州府志》和《明清进士铭记》记载,仅明清时期苏州府就有进士1890人,其中明代1055人,清代835人。
科举期间,常州府共产生进士2920人,状元17人。其中,常州市、武进县共有进士1546人,状元9人。他们是唐代的萧英时,宋代的霍端友、佘忠,元代的陈祖仁,明代的杨庭坚,清代的杨庭坚。戴鲁工,赵雄昭,钱维成,庄培银。宋朝319年,常州共有674人考中进士。常州市至今留下的“双桂坊”,是为了纪念宋伟、宋江和丁宝臣、丁宗臣两兄弟考入同一所高中的事件。宋大观三年,科举进士300人,其中常州府53人,占总数的18%。在常州,科研世家也有五个家族,其中杨庭坚就是五代人。唐朝,萧氏出了8位宰相。
当时的巫溪县,科举时代共有进士540人,其中状元5人:宋代蒋崇祯、明代孙继高、清代邹仲义、王云金、顾皋。王朝,还有高考第一名的吴晴。但据说,由于他的名字与“庆庆”同音,他在朝试时被太后鄙视,失去了第一状元的称号。常州地区像无锡这样的人才数据比例极高。当代无锡所辖县级市宜兴市,自唐代以来有史籍记载的进士有385人,宋代佘忠、明代周彦儒、陈玉泰等状元3人。王朝。从宋代到清代,无锡所辖县级市江阴市共有415人考中进士。
科举之所以多,是因为读书人多。古代苏、威昌、常州出士、进士、状元甚多。不仅当地的士人聪明智慧,而且当地经济富裕,有能力读书多读书。富有、进取、智慧、报国,是苏、吴、常所共有的重要历史文化特征。
但由于城市等级不同、历史环境不同,苏锡常三地的历史文化也存在不少差异。甚至在衣食住行方面,他们也各有特点。
苏州的百年老店彩芝斋,以糖果闻名。
例如,食品通常可以被视为一个城市文化特征的一个方面和其经济的指标。在人们的认知中,苏西常常有很多相似的美食,比如粽子、四色汤圆、精美糕点、太湖三白等,还有很多独特的美食,比如苏州的万三蹄、无锡的酱肉排骨、常州三鲜馄饨(鲜肉、青鱼、开阳)和无锡三鲜馄饨(鲜肉、榨菜、开阳)。开阳做馅)。特别有特色的是:苏州著名美食:杂味瓜子、松子糖、卤豆腐干。无锡的著名美食有酱排骨、炸面筋、酥饼等。常州著名的美食有萝卜干、麻饼、金糖等。从远古到计划经济时代,这些特产一直被到访这些城市的客人购买带回家品尝或送礼。至今仍是车站码头市场、旅游景区、网络上的热销特产。
显然,这与三城自古以来的地位和特点有很大关系。苏州菜体现了精致、高雅,满足了贵族文化的需要。无锡美食体现了丰富性和实惠性,这符合富裕县的经济地位。常州菜体现了实惠和节俭,这是农业中心地区的文化特征。苏州菜注重休闲美食的味道,无锡菜崇尚吃美味、吃饱,常州菜则强调吃得好、吃得实惠。
常州麻糕充满了丰收和丰收的味道
江南园林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苏州园林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鼎盛时期有园林300多座,现存近60座。至今保存完好并开放的有:建于宋代的沧浪亭、网师园,元代的狮子园。明代有森林、拙政园、艺苑,清代有留园、情侣园、怡园、曲园、听风园等。记得第一次看纪录片《苏园六记》时,我就被苏州园林的诗情画意所陶醉,以为常州、无锡也有一些精致的江南园林,但它们总体数量,规模和名气都处于劣势。去苏州,为什么?
后来我慢慢想通了:因为苏州居住的达官贵人很多,所以精通园林、热爱园林、造得起园林的人也很多。但常州、无锡的达官贵人却没有苏州的达官贵人有诗意。这就是大城市和小城市的区别。将无锡薛福成故居与苏州园林进行比较,可以看到富人和贵族不同的文化气质。追求格调实用的人是具有乡土气息的富绅,追求诗意艺术的人是有审美理想的文人。官僚。薛福成虽然是官僚、名臣幕僚、外交部长,但他从来不是诗人。他写了很多书和文章,大多是谈论事物和推理。因此,薛福成故居是前者,苏州园林是后者。
苏州盘门一直是著名的旅游胜地,且保存完好。站在盘门上,仿佛可以看到苏州的古风。无论是常州还是无锡都找不到这样的景观。 20世纪50年代,根据人民政府的命令,常州、无锡的城墙被拆除,苏州保留了数座城门和一段城墙。如今,无锡已经修建了仿古城墙和城门,再现了历史景观,而苏州只需修复遗迹,就能表达更多的历史文化价值。北塘,曾经是无锡的米市、布市,现在几乎没有了往日的痕迹。常州著名的青果巷和皮陵驿站,早已因城市建设而面目全非。但苏州保留了市中心完整的山塘街和平江河。道路古街貌。
保存完好的苏州盘门
这不仅是因为自古以来城市历史文化品位的巨大差异,城墙、城门、集市的文化价值的巨大差异,更是因为小城镇、小人物的心态和小农户,对拆旧建新发挥了积极作用。贵族文化精神普遍珍视那些历史文物,而公民文化、农民文化则往往毫不留情地破旧立新。你不妨看看无锡和常州的城镇。江南富裕的城乡,不会缺少充满古韵的小镇。但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迅速的无锡、常州的城镇,肯定不会保留老房子和老街道。全部被拆除重建成千篇一律的水泥建筑,毫无个性。幸存下来的一般都是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贫困村。苏州保存完好的古镇、古街巷数量是苏州、无锡、长春三座城市中最多的。
刺绣原本是江南地区的一大传统手工业。苏、吴、张都曾有过受欢迎且杰出的记录。但目前常州还没有独立的刺绣学校。无锡的锡绣曾在清末民初盛极一时。涌现出一批在国际上多次获奖的杰出锡绣大师,编着出版了我国第一批锡绣书籍。教科书。然而,它却渐渐消失了。至今,仍在延续这项生意的锡绣传承人仅有十几人。在苏州,刺绣从未间断过,目前有绣工6万多人。在普通大众的认知中,一般只知道苏绣的精美,却不知道锡绣曾经如此辉煌。
苏绣作品《猫与螳螂》
为什么苏绣和锡绣有这么大的区别?从古到今,苏州既有维护传统工艺的消费需求,也有从事刺绣的人力资源。苏绣一如既往地繁荣昌盛。与无锡相比,没有那么大的市场,也没有人力资源——无锡20世纪初新兴的民族工业需要大量的女性工人。一名纺织女工的劳动收入相当于今天六名厅级干部的工资水平。谁会从事耗时耗力的刺绣工作?因此,在清末民初锡绣最辉煌的时期,只有无锡悠闲富贵的名媛贵妇参与其中,而缺乏普通工人的热情。在民族工业发达的无锡,锡绣一直只是一家中小企业。这是一个从未有过广泛社交性的利基类别。苏、吴、常刺绣业的不同命运,从一定角度反映了三座城市的经济文化差异。
坐在书桌前写下这段文字的时候,五格再次从书柜里拿出了三件工艺品:玉雕、木梳、泥人。他随意地陪着他们玩着,整理着自己的思绪。这已经是很多年的习惯了。我突然想到,玉雕、木梳、泥人,不就是苏锡常文化品格的象征吗?
自古有君子佩玉之说
明朝时期,苏州出现了一位名叫陆子刚的玉雕大师,他也是中国第一个在玉雕上署名的雕刻师。卢子刚以昆吾剑闻名。他的技艺超越其他工匠,闻名于世。他所雕刻的玉石被称为“紫冈玉”,是中国玉石收藏中的瑰宝。陆子刚的传世作品目前主要收藏于北京故宫、首都博物馆、上海博物馆、天津美术馆、台湾博物馆等。著名作品有黄水晶梅花插花、青玉山水人物玉盒、青玉婴儿戏盆等。
梳篦是常州优秀历史文化遗产之一。 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梳子和篦子是日常用具,包括木梳和篦子。常州的制梳技艺形成于东晋时期,明清时期达到很高水平,现有制梳工匠数以万计。常州梳子虽然在清末成为宫廷定做的皇家用具,但本质上还是民间常用的日常用具。
常州梳子是一种日常用具
泥人是无锡的特产之一。相传是在明代惠山周围的古街巷中形成的。最初是由看守祠堂的业余爱好者制作的。他们用惠山的黑土制作模型,如小花楠、小如意、小寿星、小佛像、叠罗汉、大阿福以及鸡、狗、鹅等牲畜的形象,涂上五彩斑斓的色彩,卖给人们。到惠山踏青、上香、扫墓。慈禧太后庆祝五十大寿时,无锡当地官员在惠山定制了一套精美的“八仙送寿”大型手工泥人,以示贡品和祝贺。无锡惠山泥人于2006年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君子常戴玉。日常使用的梳状格栅。人们玩着泥娃娃。玉雕、玉梳、泥人由此对应了著名的古城苏州、农业经济中心常州、富饶的无锡县。它们分别对应了贵族的生活需要、广大的生活需要、平民百姓的生活需要。它们已成为苏、锡、常三座城市的文化。人物之一。
惠山泥人大阿福是民间工艺品
一次偶然的机会,吴歌注意到了从苏、锡、常三座城市中提取出来的城市文化精神。城市精神提炼的时间大概是在21世纪初。当时,各地都在大张旗鼓地提炼自己的文化精神,并成为一种时尚。近年来似乎很少被提及,但历史记录已经形成。
苏州:崇尚文化智慧、开放包容、追求卓越、和谐致远,凝聚着全城精神,将激励千万新老苏州人不懈努力、积极进取,谱写“中国梦”的苏州篇章。
无锡:道德务实、和谐奋进,意味着无锡人民将继续传承几千年道德务实的优良品质,科学推动经济文化发展。
常州:勤奋学习、讲诚信、敢于拼搏、敢于创业——这是常州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常州独特的精神品格,是引领常州未来发展的一面旗帜。
如果我们仔细阅读苏、吴、常各自的城市精神,就能对我在本文中所解读的苏、吴、常文化的异同有更清晰的认识。我觉得基本可以一一对应:苏州优雅精致,无锡务实精致,常州古朴纯正。
古运河穿过苏州、无锡、常州三座城市
我想起两位江南文化名人对苏州、无锡城市文化的解读。一位是苏州作家谷谷,一位是江南大学教授庄若江。
谷说:苏州是一座轻盈精致的城市,让所有向往文明进步的人陶醉。道路的双重棋盘格局,车船的出行方式,居民的悠闲生活,包括戏曲、美食、工艺品的文化形态以及丝绸等美丽的物质文化,都流露出一种美好的审美倾向。
庄若江说:无锡是一座非常务实的城市。一百年来,它依靠务实进取的作风,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江南小县发展成为一个充满经济活力的工商业名城。
千百年来大大小小的城市所留下的印记和影响是那么深刻、不可磨灭。就像在不同环境中长大的人一样,他们都有自己出生的土地的印记。即使他们后来很努力地改造自己、提高自己、隐藏自己,但细节中还是会有细节的痕迹。
苏、锡、常三个城市的文化异同如此鲜明,又显得如此模糊,需要我们仔细打磨和理解。
下一篇讲苏、西昌,将触及无锡在苏常两大城市之间崛起的秘密。这些年,无锡这个小县,到底获得了怎样的实力?
吴戈,文史学者、品牌战略学者、资深媒体人、副教授。出版《企业文化基础知识》《古今多事》等书,撰写《江南名家》《吴硕餐饮》等专栏。
2025武汉初三四调:东湖高新区分数线成亮点,各区划线情况大揭秘
武汉四调结束好些天了,此次考试是全武汉市统一进行的,然而却是各区分开阅卷,各区分开划定对 ...
宁夏辽宁等地率先启动本科段志愿填报,教育部要求提供多样指导服务
宁夏、辽宁等地率先开启本科段 志愿填报 工作,教育部提出要求,要为考生给予形式多样的 志 ...
××公司绩效评估方法解析:360度评估法与直接上司意见的重要性
资源描述: 会员上传分享了《公司的绩效评估.docx》,它可以免费在线阅读,在行业资 ...
团队合作的12条定律:明确共同目标与高效协作的关键要素
团队合作 是当今社会和职场中重要的方面之一,其重要性不可低估。它包含多个个体或实体协同 ...
职业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如何通过规划提升个人竞争力与适应职场变化
职业规划 与发展方向 职业规划 与发展方向 1. 职业规划 的意义 2.职业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