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职位
- 热门地点
- 地区招聘
考生和家长必看的
5大网络安全提示
警惕各类网络安全风险
安全
[id_939994301]
高考如期而至,考生们正加紧复习冲刺,与此同时,考生及家长们需提高警惕,防范各种网络安全隐患。
近年来,高考相关领域内,网络诈骗和网络谣言等事件层出不穷,稍有不慎,这些事件就可能对考试产生不良影响,甚至导致财产损失。
针对这一问题,我们特别编制了《高考网络安全指南》,旨在协助大家规避风险,确保能够平稳地度过高考这一重要阶段。
01
个人信息保护
准考证、身份证切勿随意晒
请勿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准考证、身份证以及考生编号等个人信息,即便对照片进行了马赛克处理,这些信息仍有可能通过技术手段被恢复。
警惕“高考大数据”钓鱼网站
通过非官方途径获取的“高考志愿预测”和“分数线查询”等相关链接,存在泄露考生个人信息或嵌入有害软件的风险。
请务必通过省教育考试院的官方网站或学校的正式途径来核实信息,切勿点击来历不明的链接或扫描不熟悉的二维码。
02
防范电信网络诈骗
在高考阶段,不法分子常假扮“教育局”或“高校招生办公室”等机构身份,进行诈骗活动,其惯用手段主要有:
骗局1:“内部指标/补录名额”
骗子冒充“教育部”名义,假造所谓的“内部招生名额”通知,索要所谓的“保证金”,以此手段骗取他人财物。
真相:高考招生严格执行公开政策,不存在“内部指标”!
[id_1032985071]
不法分子假扮成学校职员,声称是进行“助学金发放”的操作,通过邮件、短信等途径索要银行卡资料或收取手续费。
真相:奖学金由学校官方渠道发放,不会索要手续费!
骗局3:“大数据志愿填报VIP服务”
骗子宣称能够有偿提供“精确的志愿推荐”服务,然而实际上他们只是在骗取钱财后便将受害者从通讯录中删除。
真相:志愿填报应参考官方发布的指南,警惕高价“保过”服务!
03
诚信考试,远离作弊陷阱
警惕“高科技作弊”骗局
不法分子利用社交平台、小广告等途径大肆推销所谓的“作弊神器”,并宣称这些工具能够使考生轻易地通过考试。
真相揭露:这些设备要么是欺诈手段,诈骗者收钱后便无影无踪,要么是非法工具,一旦带入考场便会被立即查获。考场内实行全程监控和信号屏蔽,任何作弊企图都难以逃脱监管的眼睛,切勿抱有侥幸心理。
高考作弊的法律后果:
根据《刑法》第284条,组织考试作弊最高可判7年有期徒刑!
04
考后志愿填报阶段
01
严防志愿被篡改
为确保账号安全,请绑定您的手机并启用短信验证功能,同时请避免使用过于简单的密码,例如“123456”。
安全操作:填报后立即退出系统,并清除浏览器缓存。
02
识别“野鸡大学”
部分虚假学校仿冒正规高校名称,骗取学费。
查询方式:通过教育部平台核实学校代码。
05
心理健康和网络谣言
01
警惕“考题泄露”“阅卷黑幕”等谣言
高考临近与结束后,网络上频繁出现诸如“泄题”、“改分”等不实消息,其目的在于引发公众焦虑或散播恶意链接。
网警建议:不轻信、不转发,发现谣言及时举报。
02
家长群里的“政策文件”可能是木马
骗子们制作了名为“高考改革政策.pdf”和“最新录取规则.exe”等文件,这些文件实际上却是病毒软件。
网络警察提醒:请务必仅接受来自学校或官方途径发出的信息,对于来历不明的文件,切勿轻易下载。
保护个人信息,不随意泄露准考证、身份证号。
警惕陌生电话、链接,所有信息以官方渠道为准。
志愿填报时做好账号防护,防止被恶意篡改。
遇到可疑情况,立即报警。
申请劳动仲裁会影响找工作?劳动者维权与再就业难题待解
有人询问申请劳动争议调解是否有碍今后求职,此类提问在社交平台频现。经媒体了解,多数提问者 ...
北京市人社局严惩职场性别歧视,最高罚五万引热议
蒋璟璟 近期,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发布《北京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行政处罚裁量基准 ...
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性别歧视待解,职场公平何寻?
某知名互联网招聘平台所发的《2021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表明,超过半数的女性在求职 ...
求职遇职场性别歧视引关注,法律如何保障女性平等就业?
前言 最近,涉及“找工作时碰上性别不公”的讨论在社交平台上获得了大量关注。不少女性在 ...
医药经理的协商与冲突解决能力:定义、策略及案例分析
医药主管的沟通与矛盾化解水平陈述者:XX2024-01-21目录沟通与矛盾化解水平介绍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