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新闻,宜兴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宜兴人才网 >> 宜兴资讯 >> 宜兴资讯 >> 警惕!冒牌名企招聘套路深,一周骗近百人,求职者小心
警惕!冒牌名企招聘套路深,一周骗近百人,求职者小心
2025-10-18|资讯来源: 网络整理|查看: 104

接到自称某企业人事代表,邀请应聘的电话,这或许是求职者职业发展的开端,也可能是骗子精心设计的骗局序幕。

今年五一节来临之际,《经济参考报》记者走访经济发达的广东省时了解到,涉及就业的诈骗活动日益猖獗,不少诈骗集团相互勾结精心策划,通过编造各种名目骗取钱财,部分策划者还伪装成正规机构,编撰专业说辞欺骗求职人员。

冒牌名企招聘 一周骗近百人

今年二月,广州的王先生上网查到招聘信息,前往天河区的“广州××人力资源有限公司”面试。该公司声称有某知名企业的高薪职位,但要求先交298元的“就业登记卡”费才能安排工作。王先生立刻支付了这笔钱,几天后却没等到工作通知。他打电话询问时,反而遭到该公司工作人员的辱骂。

王先生向有关部门报告情况后,天河南派出所的警务人员根据线索展开调查,查明了这个犯罪团伙以“招聘”为幌子进行诈骗的犯罪行为,并逮捕了郑某等四个嫌疑人,收回了作案用的手机四部,以及一些收条和劳务协议书。警方进一步查明,这个团伙在短短七天时间内,通过互联网冒用一些大公司的名义发布虚假的招募消息,以办理“求职登记证”为名,从近百名求职者手中骗取了钱财。

这起案件只是当前多地就业诈骗的微弱显现。据广州市天河区人民检察院透露,自2016年起,该院审理过人才中介诈骗的案件共4起,牵涉到38名涉案人员,受害者接近千人数量。与此同时,位于珠三角的中山市,自2013年开始,检察机关在就业创业领域处理的案件达25件,其中诈骗案件有18件,占所有案件类型的72%。

中山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表示,中山地处香港和澳门附近,部分不法之徒借办理香港或澳门工作证件的名义骗取求职者钱财,其中涉及代办港澳工作证件的案件达7起,共计诈骗63位受害者费用78万余元。

通过广州、中山、茂名等地的司法机关人员获知,目前就业类诈骗案件几乎渗透到求职活动的每一个步骤,既有在街头张贴伪造的招聘告示,也有在网络微信平台散布虚假的招聘资讯,犯罪手法形形色色,其中最普遍的是借助于提供工作机会的名义,向求职者榨取押金、中介费、体检费等形形色色的款项。

2013年6月到7月期间,林某坚、盛某生等人以中山市宝来企业管理信息咨询中心作为藏匿地点,以招聘为幌子,先以体检费、饭卡充值等名义向求职者收取费用,后来又以求职者考试未通过为由拒绝退还钱款,最终骗取了华某丽等四十名受害者共计13550元。

戴某明、关某、梁某爱等人通过茂名市电白区领航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在粤西、广西、贵州等区域发布招工启示,吸引人员前往澳门从事建筑工作,承诺日薪620澳门币,另有日补50澳门币,保证每月至少工作26日,不过应聘者需先支付15000元费用。

在丰厚报酬吸引下,有367位求职者前来应聘,同时被收取了141.2万元作为“信息中介费”,然而戴某明等人始终未能为这367名受聘人员找到合适的工作岗位。面对受聘者的抗议和索要,戴某明等人最终退还了部分中介费用,但多数款项已被他们挥霍一空。

披合法外衣 专业化行骗

如今,求职渠道日益丰富,应聘者获得了更多选择和便利条件,但也面临着更高的受骗风险。调查人员最近发现,除了以往揭露的“中介陷阱”、“实习陷阱”、“传销陷阱”等问题外,就业诈骗行为还表现出新的特征,并且危害程度更加严重。

求职诈骗_虚假招聘信息_招聘信息

诈骗团伙首先会伪装成正规企业,伪造相关证明文件来提升形象,这些文件包括营业执照和培训资质等,以此增加欺骗性,同时他们内部管理严格,人员训练充分。天河区人民检察院最近审理的雄霸公司重大诈骗案件里,涉案头目具备CEAC国家信息化计算机教育认证中心颁发的多个有效资格证明,其中包括“华南地区培训考试认证中心”的认证,以及“中山大学网络营销招生教学实战基地”的授权。企业组织架构严谨、职责划分清晰,设有客服团队、电商培训中心、法律事务处、网络运营中心等十四个业务单元,每天早晨召集全体人员参与会议,强制要求学习沟通手册,同时公开表彰优秀者、批评落后者等激励约束措施。

为了增加知名度、吸引更多应聘者,公司每天派遣大量销售人员前往广州市各区货运站、城乡结合部等外来人员聚集的地方进行广泛宣传,还以寻找战略伙伴、邀请合作的名义拉拢房产中介、家政企业、棋牌馆等机构的工作人员参与推广活动,借助同乡介绍、熟人引荐等渠道持续扩大宣传网络,甚至通过百度搜索排名竞价的方式支付高额费用来提升网络搜索关注度。

其次,存在一种诈骗手法,即以专业分工为名,设置多重环节骗取求职者钱财,他们编造服装费、香烟购置费、工作证件费、食宿开销费等名目,逐项向受害者榨取钱财,整个骗局环环相扣,每环都要榨取利益。据深圳市公安局消息,深圳龙华分局今年初捣毁一个大型诈骗组织,依法逮捕涉案人员十七名。这个集团内部安排紧凑、职责清晰,陈某峰担任核心领导,手下配备王某和姜某涛两位主要业务负责人,王某和姜某涛各自领导着一批业务人员,构成了层级分明的塔状结构

2016年4月,这伙诈骗分子开始在58同城和赶集网等线上渠道,大量刊登某酒吧招聘服务人员的广告,声称月薪介于5000元到8000元之间,同时提供了联系电话和微信账号。求职者与“业务员”约定面谈之后,对方常以求职者着装不符酒吧规范为由,引导其前往指定服装店购置衣物,正常价值350元的服饰,实际售价高达1000元,其中超出部分的收益全归“业务员”所有。购置衣物结束后,相关人员又哄骗应聘者用高价购买名牌香烟赠送给公司主管,其实会将香烟送回商店,商店拿到几十元差价,其余的钱便进了相关人员口袋;该组织最后还以培训新员工的理由向应聘者索要200元工牌费和300元住宿费,全部加起来,一个应聘者通常会被骗走2000余元。

第三点在于通过欺骗手段促成犯罪,以招聘为幌子将应聘者卷入违法事件,尤其是涉及电话诈骗、银行卡领域的违法情形,电白区是此类诈骗活动的高发地区。该院检察档案表明,涉及通讯欺诈及银行卡案件审理过程中,部分来自乡村且无固定职业的年轻人,受高薪职位引诱,参与实施诈骗电话拨号、协助转移银行账户资金、窃取他人银行卡数据等违法行径。谢某才这些人善于用高薪工作做诱饵,专门寻找年纪在十八岁上下的年轻女性,让她们去北京的酒店和餐馆应聘服务员的职位,然后让她们协助进行银行卡的“侧录”,以此制作仿冒的银行卡来盗取他人账户内的资金。

信息不对称 求职须谨慎

人力资源、司法、治安等机构知情人士指出,求职者与中介组织及雇主之间存在着显著的权力不对等和信息壁垒,这是当前就业领域新型欺诈行为凸显的核心症结,尤其对于来自边远、经济欠发达乡村背景的务工人员,由于对中介资讯和雇主情况缺乏认知,难以辨别欺诈手段,在优厚待遇的引诱下,他们极易遭受蒙蔽和损失。

中山市人民检察院办公室一位负责人表示,诈骗者常常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到工作的心理,瞄准那些防范意识薄弱的人,将自己的欺骗手段伪装起来,使求职者自愿交出钱财。在涉及欺诈行为的某个案件里,王某在社交群组中发布高薪招募女性赴澳门担任模特的招募信息,以协助应聘者提升形象为借口,收取了肖像拍摄开支、住所安置开销等费用,最终从三名受害者手中骗取了三万多元人民币。

根据最近有关机构查处的就业骗局案例可知,一旦求职者产生“通过人脉”“寻求捷径”的念头,企图用金钱换取工作职位,犯罪分子便更容易找到下手的机会。广州市南沙区人民检察院最近审理了一起特殊的受贿案件,行贿者陈某荣原本是一名合同制治安员,他结识了同为转业军人且担任公务员的叶某之后,希望叶某借助其负责万顷沙镇委人事管理的职权,帮他获得一个“事业编”岗位,结果反被叶某骗取了23万元现金。

某些不法分子善于利用熟人关系,比如同窗、故交等作为诱因,通过熟人引荐熟人、故交牵线故交的途径,骗取他人参与涉嫌传销的集体活动。中山司法部门最近审理的周小英等四人涉犯非法禁锢案件里,受害者田某系经大学同窗朱某引荐,遭人欺骗而遭非法禁锢,其人身及通讯自由均受侵犯,更遭暴力对待,田某不仅被迫支付“加盟费”,还受教唆去诱使亲友同窗继续加入该团体。

调查人员指出,当前农村的失业青年群体年龄大多介于十六岁到二十五岁之间,他们多数只有初中或高中学历,有的甚至是中途辍学就进入社会,虽然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却缺少专业的劳动本领,外出打工时往往挣得不多,所得与他们的期望相差甚远,因此容易被不法分子用高薪引诱而走上邪路。

业内专家指出,就业类新型骗局危害严重,政府相关部门需共同发力,强化打击行动,改进管理手段,拓宽警示教育覆盖面,共同建立防范欺诈的屏障。

  • 温馨提示:以上警惕!冒牌名企招聘套路深,一周骗近百人,求职者小心的资讯来自宜兴人才网(宜兴地区找工作,发布招聘信息的宜兴人才网招聘网站),每天更新宜兴最新招聘信息。本内容地址:http://www.yxrczp.com/article/articledetail-4935.html转载请注明
最新资讯
微信分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访问手机版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