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新闻,宜兴资讯

您当前的位置:宜兴人才网 >> 宜兴资讯 >> >> 对话宋志平与巴达拉克:企业领导者应具备怎样的特质?
对话宋志平与巴达拉克:企业领导者应具备怎样的特质?
2025-07-05|资讯来源: 网络整理|查看: 112

与会者:宋志平,担任中国上市公司协会会长及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研究会首席专家;主持人:曹雨欣,负责《决策之道》的编辑工作。

《商海问道》一书,由宋志平先生所著,于2025年4月由中国财富出版社出版,内容摘编自该著作。

企业领导者的特质

曹雨欣提到,巴达拉克教授在其著作《沉静领导》中阐述了领导力的相关观点,而宋会长在《经营制胜》一书中也强调了成为高效经营者的必要性。在此背景下,恳请二位嘉宾就企业领导者应有的品质进行探讨。

宋志平提到,经营一家优秀企业需关注三大要素——战略规划、团队构建以及领导能力。在管理层中,领导能力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根据我个人多年的经验,我认为领导力方面有三个方面尤为关键:

巴达拉克认为,您方才所提及的勇于承担责任尤为关键,这是领导者必备的首要品质。这种勇气不仅要求在作出决策时务必深思熟虑,还需具备战略眼光与胆识——“我必须对此承担起责任,我们必须确保此事顺利进行”,这种坚定的信念能够引领众人共同克服难关。

第二个特质,我将其命名为灰度决策力。在组织内部,面对简单问题时,其他人或许能够应对。然而,在极端复杂的情况下,问题往往并非非黑即白,且缺乏可供借鉴的先例,这类问题往往摆在领导者面前。要妥善解决此类问题,领导者需对他人观点保持高度敏感,深入理解,并努力从他人处汲取更多有益信息。在面临灰度难题时,敢于担当责任显得尤为关键。只有领导者敢于承担责任,才能激发团队全员积极参与。

宋志平表示,在多年的实践探索中,他发现所面对的往往是这类繁复的问题。只有在解决这些复杂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充分展现出一个领导者的才能与作用。正如之前所提及的勇于承担责任,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我们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在所难免。领导力的核心在于如何正确面对失败,领导者应当主动承担起责任。

如何培养领导力

曹雨欣:那么领导者到底是天生的,还是后天可以锻炼的呢?

宋志平表示,这两种特质确实并存。首先,我们认为领导力中确实有一部分是与生俱来的,比如有些人天生就喜欢管理,敢于承担责任。然而,即便一个人具备这些领导特质,若想表现得更加出色,仍需通过学习和实践。

巴达拉克表示,他完全赞同这一观点,确实,有些人似乎天生就拥有领导者的某些特质。然而,这只是迈向卓越领导者的起点。实际上,要成为一名真正的卓越领导者,可能还需要经历更多的步骤。同时,也有一些人在表面上看似不具备这些特质,但若能将他们置于恰当的环境中,并提供必要的支持、榜样以及建设性的反馈,或许就能发掘出他们潜在的优秀领导才能。因此,高层管理者应当将年轻一代置于适宜的成长空间,对他们进行指导和激励,以便他们能将自身潜能最大化地发挥,进而也能成长为出色的领导者。

曹雨欣提到,两位嘉宾均强调了领导力的学习与磨炼的重要性。那么,对于广大普通人而言,我们又该如何通过后天努力来提升自己的领导能力呢?

宋志平:我觉得对普通人来说,想提高领导力有几点特别重要:

巴达拉克表示,他完全赞同,我们需要的领导者应当具备成长型思维,面对挑战时,他们乐于尝试。对于普通人而言,明确自己的长处至关重要。有些人拥有丰富的想象力,适合从事市场营销;有些人擅长说服他人,适合从事销售工作;还有些人分析能力出众,适合从事生产、质量控制等领域。因此,我们需首先认清自身的优势所在,接着探索个人的兴趣爱好,如此一来,才能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远。

此外,还需注重自我提升,在团队中挑选几位同事作为学习的楷模,向他们汲取经验。向他人学习并非简单模仿,也非全盘吸收其所有优点。例如,在会议中,若发现某位同事擅长用简洁的语言阐述观点,便可借鉴其方法,自行实践,并从中吸取优点。关键在于明确自身的长处,并且真实地正视自身的不足,寻找到值得学习的楷模,不断发挥优势弥补短板,如此方能成为优秀的领导者。

宋志平提到,若欲成为领导者,必备一颗宽容之心。类比而言,若能容纳数人,便能胜任班长之职;若能包容十几人,则可担任排长;若能包容百余人,便足以担任连长……所容纳人数越多,组织能力亦随之增强。领导者需具备关怀与理解团队成员的能力,使大家在此感受到温暖,如此组织方能拥有凝聚力。

巴达拉克表示,确实如此,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足之处,有些人或许会让人感到烦恼或厌恶。然而,作为领导者,关键在于学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相处,并发现每个人的优点。所谓的“人才”,指的是其能力与所承担的任务相契合。因此,所谓的“发掘人才”,就是将合适的人安置在恰当的岗位上。当然,组织在发展过程中会遇到不少挑战,然而,将成员置于适宜的环境中,能促使他们发挥个人优势,这对组织的成长同样至关重要。

怎样做到“沉静领导”

曹雨欣提到,两位嘉宾先前对领导力的多个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包括敢于承担责任、具备宏观视野、懂得自我反省、领悟上级想法,并且持有宽容之心。在此基础上,巴达拉克教授提出了一个新颖的概念——“沉静领导”,它涵盖了三种沉静品质:自制力、谦卑以及坚持。实际上,在许多人看来,宋会长正具备这样的特质。我清楚记得,曾有一篇文章提及,宋会长在职场生涯中未曾有过对他人恶言相向,亦未曾与人发生过争执。在企业运营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众多难以解决的难题,我好奇您是如何妥善应对这些挑战的?

宋志平表示,他深入研读了巴达拉克先生的《沉静领导》,对其中的见解深感赞同。他提到,我国古代贤者也曾论述过,在面临问题时,如何保持冷静,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他认为,解决复杂难题并非依赖英勇的气魄,而是需要脚踏实地的行动。他对书中提到的克制、谦逊、执着等品质尤为赞赏,认为这些正是优秀领导者应具备的良好品质。

你之前提到我未曾动怒,然而人心同样具有伸缩性,我们都在学习如何自制、体谅他人,并从他人的角度审视问题,挖掘问题的本质。以往我们常认为领导应是严肃的,但巴达拉克先生的《沉静领导》却为中国企业的管理者们展示了一种全新的领导风格。

曹雨欣提到,巴达拉克教授在领导力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应该接触过众多颇具权威的领导者。我想请教教授,那些具备沉稳气质的领导者在您眼中,他们有哪些明显的长处或是潜在的不足?

巴达拉克指出,在优秀的组织中,若问及谁在使企业变得更优秀,答案无疑是那些沉稳的领导者。在众多企业中,那些忙碌奔波的并非那些英勇的领导者,而是那些沉稳的领导者。他们乐于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工作。尽管沉稳型领导者与常人一样渴望晋升和更高的薪酬,但他们并不自负,反而非常谦逊。因此,沉静型的领导人物往往不太会吸引他人的目光,也难以获得丰厚的回报。领导团队应当对这类领导者给予更多的认可,不妨轻拍他们的肩膀,用赞许的语气告诉他们:“你做得非常出色。”

克制与谦逊的品质极其关键。例如,在会议场合,保持克制与谦逊的态度能够为他人提供表达见解的余地,使其得以畅所欲言。若你周遭聚集了许多才智出众之人,他们掌握着你所缺乏的专业知识,此时,倾听他们的观点便显得尤为重要,而这同样需要你有所克制。然而,有时你可能会发现,他人所表达的观点并不准确,缺乏深思熟虑。此刻,抑制冲动意味着你将避免立即对他进行指责,你可以在私下里畅所欲言,同时也能收集到他人的意见和建议。

因此,对企业高层而言,至关重要的是选拔出那些沉稳的领导者,他们擅长默默无闻地完成任务,而非在众人瞩目的焦点中寻求赞美。在我担任哈佛商学院MBA项目教师期间,师生总人数大约有200人,若要真正将一件极其复杂的事务做得更加出色,我或许只会挑选出那些真正值得信赖的30至40名成员。他们往往显得内敛而高效,你需要在公司内部寻觅这类人才,尽管他们可能仅占企业整体的少数。

宋志平指出,沉静型领导者擅长汇聚众智,经营企业同样需要集思广益,广泛倾听众人的意见,并深入理解这些意见,最终形成关键决策。因此,这类领导者具备整合众人优质建议的能力。相反,若领导者态度傲慢,他人因畏惧而不敢提出意见,那么就难以了解众人的真实想法。

企业家的深度思考与灰度决策

曹雨欣提到,反思是巴达拉克教授在《学会反思》一书中强调的关键理念,而宋会长的著作中也强调了深度思考的必要性,二者的看法颇为一致。那么,为何思考对企业家来说如此关键?他们每日事务繁忙,您能否就如何有效进行反思提供一些实际的建议呢?

宋志平在其著作《学会反思》中阐述了多种反思方法,而我自己也撰写了一篇关于深度思考的文章,其中与《学会反思》有诸多共通之处。企业领导者与其他人的显著差异之一,或许就在于思考方式的差异。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多年,我一直保持着强烈的思考热情,每天清晨都会对即将进行的工作进行深思熟虑。正如我们中国人下棋时所说的“复盘”,在完成某项任务后,我们还需进行反思。即便我们取得了胜利,但若胜利源于对手的失误,那并不能说明我们的能力有多么卓越。因此,进行自我反思显得尤为关键。多年来,我在企业中所做的决策多数是正确的,实际上,我并非智商或情商特别出众的人,这一切都得益于我对思考的热爱。

领导力_领导力培养方法_企业领导者特质

巴达拉克表示,反思对于每个人来说都至关重要,尤其对于企业家而言更是如此。企业家如同身处传送带,面临的问题接踵而至,他们的决策必须准确无误,否则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在遇到复杂情况时,企业家需要暂时退后,从多个角度审视问题。通常,领导者需要处理的往往是模糊不清的问题,因此,倾听不同意见、多角度思考显得尤为关键。

在撰写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察觉到一种现象,那就是人们的生活节奏普遍紧凑,鲜有人能够停下脚步进行深入思考。大家亟需挤出零散的时间,审视自己所作出的选择是否满足了个人的要求以及他人的期待。有的人或许是在驾车归家的途中进行反思,有的人或许是在跑步机上沉思,每个人的方式各异,然而至关重要的是要把握这些零碎的时间来进行自我反思。

曹雨欣提到“灰度决策”,巴达拉克先生指出许多问题都存在于灰色区域。个人在生活与工作中承担的责任越重,遇到的灰度问题自然也就越频繁。宋会长曾著有《企业迷思》一书。那么,企业领导者究竟如何在充满不确定性与两难境地的情况下做出明智的选择呢?

巴达拉克表示,在作出决策之前,必须对组织的目标有透彻的认识。这种明确的思考模式需要个人去构建,去判断何为正确行动,并据此制定出可行的方案,从众多选择中挑选出一条实现路径。回顾历史,面对类似困境的人们是如何作出选择的呢?在缺乏先例参照的情况下,他们通常先确定哪些因素最为关键,然后依据个人判断作出决定。

曹雨欣询问:宋会长,在您过往的决策历程中,您不仅作出了众多决策,还面临了不少充满不确定性的“灰度决策”,那么您在最后是如何抉择的呢?

宋志平表示,“灰度决策”这一概念十分恰当,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的决策过程中,许多事情并非非黑即白。他亦常被年轻问及如何将企业打造得更加卓越,而他坦言自己难以直接传授,但愿意传授一些思考问题的技巧。

2015至2017年间,我在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担任讲师,所授课程名为“穿越迷思做企业”。课程内容主要围绕如何在纷繁复杂的条件下梳理思路,从而做出明智的决策展开。以企业战略选择为例,企业究竟应选择多元化还是专业化?虽然多元化策略也有成功的案例,但这样的例子极为罕见,绝大多数企业更适合走专业化道路。实际上,许多企业即便采纳了专业化的发展路径,仍会涉足一些相关联的其他业务。它们徘徊在多元化和专业化之间的模糊区域,这种状态可称之为有限的多元化。再以企业家需处理的权力分配问题为例,大型企业通常需要实行分权管理,而小型企业则更倾向于集权。然而,大多数企业实际上处于这两种极端之间,那么,他们该如何妥善处理这一问题呢?

众多这类处于模糊界限的问题面前,我们无从得知该如何应对,唯有凭借自身的感知去洞察周遭环境,运用直觉、个人价值观和过往经验对信息进行解读,并且还需进行深入的反思与思考,从而作出抉择。实际上,作出决策是一项极为繁重的任务,因为无人可以提供指导。决策既已定,然新信息涌现或环境突变,便需调整决策。此时,应摒弃虚荣,不应固执己见而承受不必要的损失。

因此,领导者必须反复斟酌。在做出决策时,我并非仅经过八次或十次思考便作出决定,而是会经过数百甚至上千次的深思熟虑,不断进行自我否定,推翻自己的观点,然后重新进行论证。

人才是企业的核心

曹雨欣提到,近年来商业领域正经历一场变革,企业开始愈发看重人的价值。宋会长凭借其丰富的经验,曾将两家央企推入世界500强的行列,他将自己的宝贵经验总结成《三精管理》一书,书中着重指出在人力资源管理上的重要性。此外,巴达拉克教授也强调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性。现在,请二位就这一话题进行更深入的探讨。

宋志平认为,企业管理的关键要素有三:首先,组织结构需保持精简高效,确保其能够持续发展,避免陷入大型企业常见的衰败困境;其次,管理需细致入微,无论技术如何先进,商业模式如何优越,若产品质量不佳,则注定无法成功;再者,经营需追求极致,即便组织结构精良、管理细致,也未必能确保胜利。面对未来充满变数,我们需考虑如何进行企业运营,如何挑选产品、创新商业模式、构建市场价格体系以及服务客户等关键问题,这些因素至关重要。其本质核心在于,无论涉及哪个方面,都需要依靠人来完成。因此,《三精管理》一书中所倡导的核心观念便是以人为本。经过四十年的企业生涯,我坚信人才是企业最宝贵的财富,领导者不应仅仅关注厂房、设备和现金流,更应该关注那些真实存在的员工。

我坚持认为,企业应当以人为核心,这意味着企业由人构成,依赖人去运作,服务于人的需求,并且关爱人。

当前不少公司面临较大压力,选择了裁员策略,而部分企业则倾向于降低薪资而不减少员工数量。众人对此两种策略展开了热议,这无疑是一个需要权衡利弊的灰色地带决策。当有人询问我的立场时,我依然坚持主张减薪,尽量避免裁员,除非真的到了迫不得已的地步。因为困境终将过去,多年来与我们并肩作战的员工,我们不应在最为艰难的时刻将他们抛弃,而应携手共进。

有人提出疑问,若企业面临困境,纷纷破产,导致人人失业,那又将如何是好?这无疑又引出了在灰色地带进行决策的难题,因为并无统一的解决方案,我们只能依据自身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做出决策。然而,若从以人为本的角度来考虑,我认为我可能会倾向于后者,即尽全力关爱与守护我们的员工。

巴达拉克表示,他完全同意宋会长的看法。在过去二三十年间,美国企业中“裁员风潮”屡见不鲜。一旦经济陷入衰退,或是公司遭遇困境,管理层最常用的手段便是裁员。他个人认为,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错误,尤其是从人文主义的角度来看。因为员工们都渴望获得更高的薪酬,追求稳定的生活,并希望证明自己的价值。人文主义的态度向我们传达了这样的观点:企业需认识到并体会雇员的需求,明白他们依赖工资来维持家庭生计。

我们将管理视为一门社会科学,而非单纯的技术性劳动。这要求管理者需深入理解员工的忧虑与需求,以便作出更为明智的决策。在面临极端困境时,或许不得不裁减部分员工以维持公司运营,然而,决策者必须具备人文关怀,以此指引他们前行。

面对困难要客观和达观

曹雨欣提到,最近两位都产生了强烈的共识。近年来,企业面临了众多前所未有的挑战,结合二位丰富的实践经验与观察,请问有哪些变化是企业和商界应当留意的呢?

宋志平指出,当前我们正面临着百年一遇的巨大变革时期,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了一些暂时的挑战。然而,我们应当认识到,我国的经济基础稳固,并且企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拥有了强大的实力。以近年来为例,在数字化、新经济等领域,我们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若仅着眼于挑战之严峻,而忽视其中蕴藏的潜力,我们便可能陷入消极沮丧的情绪;反之,若只关注自身能力,而未察觉到潜在困境,我们则可能陷入无知的乐观之中。

有人向我提问:既不悲观,也不乐观,那究竟该如何是好?我找到了一个词汇,称之为“达观”。这便是说,对待事物应持一种客观的态度,既要正视挑战,也要认可成就,既要心胸开阔,也要目光长远,并保持一种积极的心态。简而言之,商业环境的确正在经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诸多商业规律依旧存在,例如企业发展的基本逻辑并未发生改变。

巴达拉克表示,宋会长强调了以客观态度审视事物的重要性。他个人认为,作为领导者,应当保持对自身组织、对手以及竞争环境的客观视角。回忆起30年前,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安迪·格鲁夫访问哈佛商学院的情景,那时英特尔尚且是一家默默无闻的小企业,专注于在硅谷生产芯片。在十位教授与他共同参与会议之际,安迪·格鲁夫明确指出,芯片产业前景广阔,英特尔有望发展成为一家卓越的企业。然而,他们身处错误的国家,于是英特尔决定放弃芯片业务,转而专注于CPU的研发,最终演变成为今日的英特尔。因此,当时的创始人以客观的眼光审视自身技术和所处环境,从而打造了一家卓越的企业。

安迪·格鲁夫曾撰写了一部自传,这部作品记录了他从匈牙利成长至美国的历程。在自传中,他并未详细描述英特尔公司的创立过程,然而,通过阅读他的经历,我们可以洞察他对世界的看法以及他形成的那份极具客观性的思维模式。洞悉现实,这成为了他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石。

曹雨欣提到,两位来宾均强调了对事物应持客观态度的重要性。宋会长具有极其宽广的视野,早年便积极倡导企业向日本、德国学习先进经验。巴达拉克教授在日本也有相当长时间的居留经历。当前,企业正面临众多挑战,不仅中美企业间需加强合作,全球企业亦应相互借鉴,携手克服困境。然而,许多企业家在重建信心方面面临困难,不知二位能否对中国企业家以及中国企业提出一些建议?

宋志平表示,回顾这40余年的改革开放历程,实际上是中国企业与西方企业相互交流、共同学习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既体现在技术领域,也涉及管理层面。如今,我国已步入自主创新的新时代,企业间的相互学习依旧至关重要。2019年,我有幸在哈佛商学院发表了一场演讲,主题是探讨中国企业的成长之路。哈佛商学院的学子们对此表现出浓厚兴趣,现场交流气氛热烈。我认为中美企业的交流与合作至关重要,它们能够实现资源的互相补充,而在经营企业时,往往需要深入的合作以实现各自优势的融合。

谈及当前所面临的挑战,有些人遭遇困境时宣称要“放弃努力”。在我看来,有两个词汇显得尤为消极,分别是“内卷”和“放弃”。所谓“内卷”,即内部竞争过于激烈;而“放弃”则意味着无所事事,对一切事物都漠不关心。实际上,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恰当的。我们应当相互扶持,学习彼此的优点,齐心协力,共同克服困难。

有人询问我在这漫长的岁月里是否遭遇过挑战,我回应道,在这期间我频繁面临挑战,每年都有几件小挑战,每隔几年则有一件大挑战。我们企业家之所以存在,正是因为要应对这些挑战。若没有挑战,我们还需要做什么呢?尽管我多年来所从事的是央企的工作,无论是中国建材还是国药集团,它们都身处竞争激烈的行业,并且都是从微不足道发展壮大起来的。在这一成长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困难是客观存在的,企业运营过程中始终会遇到无数的挑战——今天的难题尚未解决,而未来又将面临什么样的困境,我们无法预知。然而,有一点是确定的,那就是未来同样会充满挑战。

身为企业家,肩负着引领团队克服困境的重任,因此我坚决反对“放弃抵抗”的态度。面对错综复杂的挑战,我们企业家理应挺身而出,展现出坚韧不拔的精神,携手众人共渡难关。首先,困难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必须正视其艰难性。其次,困难并非永恒不变,每个挑战都有其特定的阶段。在最艰难的时刻,往往也是困难即将告一段落的时刻。第三,我们要勇敢地迎接挑战,摒弃“躺平”的心态,因为这种做法无法解决问题。事实上,每当遭遇困境,往往也是一些卓越企业崭露头角的时候。有些企业被困难击垮,但众多杰出企业正是在逆境中彰显了坚韧不拔的生命力,迅速实现了成长。因此,无论是中国的企业家,还是美国的企业家,抑或是全球的企业家,在面临困难时,都应持有积极向上的态度。

巴达拉克表示,他未曾听闻“躺平”这一表述,但观察发现,不少美国民众似乎正陷入这种状态。目前来看,美国的企业家群体普遍保持着较高的活力,各地涌现出众多活跃的企业家,硅谷便是其中一例。然而,许多普通民众似乎缺乏强烈的动力。他本人也热切期望中美企业能够增进合作,实现技术交流与共享,这将产生深远的影响,让全球人民都能从中受益。

曹雨欣表示,她对两位嘉宾的独到见解表示由衷的感谢,这些观点不仅丰富了这场中西方思想的交流,更是思想碰撞与交融的巅峰时刻。针对我们本次讨论的主题,即深度领导力的形成过程,我有几点看法:首先,领导者需要掌握反思的技巧,培养深入的思考能力。其次,领导者应当敢于作出决策,特别是面对那些棘手和复杂的灰色地带的决策。第三,身处逆境之中,尤其是作为企业的掌舵人、核心人物,必须懂得担负起责任,秉持以人为核心的理念,展现出人文关怀的精神。

我深切体会到了中西方管理理念相互交融的和谐之美。我热切期盼巴达拉克教授能踏上中国的土地,同样也期待宋会长的著作能被翻译成英文及其他多种语言,让更多的人在海外也能领略其精髓。

  • 温馨提示:以上对话宋志平与巴达拉克:企业领导者应具备怎样的特质?的资讯来自宜兴人才网(宜兴地区找工作,发布招聘信息的宜兴人才网招聘网站),每天更新宜兴最新招聘信息。本内容地址:http://www.yxrczp.com/article/articledetail-4115.html转载请注明
最新资讯
微信分享

关注微信公众号

访问手机版本